“在公司成长的关键时期,我们需要效率”
1990年进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,6年后出任华为公司副总裁、人力资源部总监。
2001年起创业,先后担任深圳益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和北京华夏
基石人力资源顾问公司总经理。
2004年7月加盟中华英才网,出任总裁职务,帮助中华英才网实现网络招聘市场占有率第一。
精彩语录
弱小者将退出
两极分化,绝对是两极分化。
上海的某些招聘网站都已经退出市场了。由于多数的招聘类仍处于大量投入的发展初期,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扩大影响力,抢占市场份额,成为能否在这个新兴市场立足的根本。
而除了要资金打广告战之外,招聘网站之间现在还出现了价格战,现在,在国内的招聘网站发布职位的花费,竟然是国外网站相同项目的百分之一,这一惨烈的竞争局面,阻碍着所有业内网站的发展。中华英才网会坚持做更高利润率的项目,也在尝试一些高端猎头项目。
与几家竞争对手不同,中华英才网现在只做利润率相对较高的互联网招聘业务,这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。此外,和股东之一的Monster打通业务,也将给企业带来增长空间。中国企业越来越国际化,到外国去招人也不是不可能。
未来该行业肯定还会有洗牌的过程。目前的三个主要网站中华英才网、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,再经过一两年时间,竞争优势拉开了,这三家里面,有一家肯定要出局。
张建国认为,在自己十多年的人力资源生涯中,华为老板任正非对他影响最大,“他朴素、勤奋,睡觉的时候依然还要睁只眼睛。”
这种特质伴随张建国走过华为起飞的过程,又伴随他出人意料地离职和创业,最后,伴随他走到中华英才网这个新的舞台。
张建国毫不介意显示他的决断力,有点“狠”的决断力。连广告界都感受过这种果断,在2005年,张建国拍板,在建国门拿下148个广告牌,在世界杯中场休息时连续两次播放《超人篇》广告,这一行为,最终也引发了网络招聘行业的广告营销战。到了今年,张建国也没有准备削减公司营销投入,今年还要花1.5个亿。
他认为,正是这种狠劲,伴随着他实现了自己人生梦想的三级跳。
助跑
“南下潮”中幸遇任正非
起步华为 冰水里泡出客户
“大冬天里陪客户学车,后来车陷进水坑里,我们就脱了鞋,到冰水里去推车。”
作为“招聘者”的张建国,他的第一份职业其实是大学老师,但那是在“南下潮”如火如荼的日子,人们面临新世界、新生活的巨大诱惑。1987年,张建国放弃大学老师的稳定工作,下海去南方。
可是找工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谈过几家大企业都被拒绝后,朋友让他到华为试试。研究生学历,学电子出身,张建国心想这次可能有戏。“招聘现场也就是个六十平方米的小房间,”张建国回忆说,“任正非出来了,衣着挺随便的,刚冲完凉,聊了没多久就决定招我。”那时候,华为的团队只有20多人,张建国的工资也只有300元,可是他当时完全没有担心,“终于有工作了,有碗饭吃了。”张建国欢天喜地。
正是在华为,张建国开始后来的职业生涯,但一开始完全和人力资源不沾边,而是做销售,在福建负责开拓市场,这个市场当时的业绩是零,张建国要从第一单做起。“其实那时候我完全不会做生意,只知道不停地游说客户。”张建国回忆说,因为一个客户喜欢学车,他和同事好不容易借来一辆客户喜欢的车,大冬天里陪客户学车,“后来车陷进水坑里,我们就脱了鞋,到冰水里去推车。”这样的努力让客户感动不已,那是张建国的第一位客户。
创业人力资源咨询
“当时,体系已经完善,对个人来说,要了解更多的东西,就需要换一个环境。”
“任正非是我的第一位伯乐。”张建国这样评论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,他起初完全没想到要和人事工作打交道。可是故事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,“10年啊,在华为的十年大浪淘沙,我们喊着口号,‘搞开发、管生产、英雄儿女上前线’,其实是什么都做。”最终,张建国被调到市场部任考评办主任。
从此,他开始了和人力资源十多年不解的缘分。“不懂,就自己花钱买上千元的书,无门无路的,也把人大的老师请到公司去讲课。”
在张建国从考评办主任变为人力资源总监,并最终成为华为副总裁的过程中,这家公司开始朝着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,其中一个特征是招的人越来越多。1997年,华为招收了1000名毕业生,1999年,这个数字上升到4000,等到张建国离开的时候,公司已壮大到两万人的规模。
而这时候,张建国却决定离开。“当时,体系已经完善,对个人来说,要了解更多的东西,就需要换一个环境。”离开华为的时候他已经想好要做咨询,并且直接决定先远赴美国进修人力资源管理一年。
从2001年起,张建国开始了近4年的创业生涯,他的公司也是国内第一批做人力资源咨询的公司之一。“其实当时有一批华为员工都出来创业,华为并没有为难,相反,如果你做的是和华为有关的业务,公司还会提供设备支持,”张建国说,“可是我拒绝了那些支持,固执地做我的咨询业。”
创业公司规模很小,在这里,张建国个人一年收入也不及在华为的1/10,但他没有再回华为,因为他迷恋上与不同企业打交道、做分析的过程,他先后参与了包括芙蓉王、大唐电信、三菱重工、南航、迈普和夏新电子等众多企业的项目。而这一过程,帮助他碰到了人生的第二位伯乐。
做职业招聘者
“尝试更多更新的管理工作,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,也极有价值。”
“3年后,我又变回了职业经理人。”张建国说,这次是因为碰到被他称为“第二位伯乐”的徐新。
据张建国回忆说,自己华为的老同事跟中华英才网的投资人、今日资本董事长徐新有一些业务的接触,当时徐新到处在找做咨询的专家。张建国一开始是给中华英才网做咨询,项目两个月就完成了,可徐新却提出聘请张建国出掌英才网。
但是,此时的中华英才网却是一个烫手山芋。当时,前程无忧总的收入将近4亿元,其中互联网招聘大概是1亿元。中华英才网总收入才2000多万元。在2001年之后,一方面遭遇互联网泡沫,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出现问题,放掉了很多市场机会,公司年增长只有20%至30%,严重滞后于竞争对手。
张建国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公司,在中华英才网迎难而上,“尝试更多更新的管理工作,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,也极有价值。”
为了向董事会表示决心,他甚至卖掉了深圳的房产入股,即使到了现在,张建国依然在北京租房。
主导高层换血
“员工可以理解,在公司成长的非常时期,我们太需要效率,也需要全局观。”
张建国不知道,自己管理风格的形成,到底有多大一部分是受到“华为性格”的影响,“肯定有一部分吧,到现在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,还是华为的任正非。”张建国说。
一些英才网的员工记得张建国的雷厉风行,那甚至已经可以被称为“狠”,他刚进入公司,就对管理层进行了彻底换血,同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,砍掉了人事外包和培训业务,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“英才招聘宝”,推出网络招聘呼叫中心,突出自己网络招聘的核心优势,以区别于对手前程无忧“报纸+广告”的模式。
“换人我就看一个原则,有能力的、能达到要求的就上,觉得不适应的我也没有办法。”张建国这样阐述,“员工可以理解,在公司成长的非常时期,我们太需要效率,也需要全局观。”很快,张建国换上了更适合的人,他们来自华为、联想、网易等公司,此后中华英才网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上升,直到第一名,这印证了张建国当初的决策担得起效率两个字。
不过,在十几年的人力资源工作中,张建国也开始对原有的华为特质进行反思,他在新公司中华英才网开始推广亲情文化,“比如说,一个月内,部门经理必须要为员工亲自做一次饭,又比如,夺得销售冠军的员工,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办公室。”“你问加班?如果要加,那么我一定身先士卒,不可能只让员工加班自己去休闲。”“我现在不怕对手来挖人,他们可以试试看。”张建国说。 “在那个阶段,广告战是有效的”
巨额广告砸出行业先机
在国内,最为人熟知的招聘网站有三家,中华英才网、前程无忧以及新秀智联招聘,但很多人熟知他们,并不一定是因为在那上面投过简历,而是因为在地铁和电梯里不断播放的广告。事实上,这三家公司,在竞争的初期,都曾经在广告上有过巨额投入,而张建国和中华英才网掀起了这一场广告营销战。
那是在2005年,中华英才网引入了战略投资者——全球最大招聘网站Monster,后者斥资5000万美元购入其40%的股份。随后,实力大增的中华英才网邀请著名营销策划人叶茂中做品牌营销,推出了《超人篇》系列广告,很多人都记得那个超人的最后一句台词“上班去啰!”
记得,是因为出场的频率实在太高,在北京建国门地铁站,中华英才网一口气将148个广告牌放在一起,如果按照每个广告3米的宽度,整个广告在四五百米之间。接下来,世界杯期间,中华英才网出资2000万元,在中场休息时间连续两次播放中华英才网《超人篇》广告。那时候,张建国进入公司还不到一年。
这时候,对手前程无忧已经上市,花钱重点已转向产品,张建国趁机打响了网络招聘行业的营销战,战火随即向同行蔓延,除了各类小型招聘网站之外,到了2007年,对手中又加入了智联招聘,以黄健翔为代言人,在电视和网络上呼喊“跳槽无罪”。2007年下半年始,前程无忧也紧急上马由罗家英代言的“西游系列”广告。
“在那个阶段,广告战是有效的。”张建国回忆说,“广告帮助中华英才网的市场占有率冲上了第一。”但是现在,他需要注意的是,对手的营销战仍然在继续。
记者手记
“华为特质”的延伸
“那还是任正非,”张建国说,在回答谁是他最敬佩的人这一问题时,张建国毫不犹豫说出华为老总任正非,“是因为那是你第一位老板吗?”“也许吧,可能我习惯了任正非的个性,华为个性。”
而他又接着解释,所谓“华为个性”,是某种来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创业企业的特质,那时候创业者还不知道充满活力的互联网和眼球经济,“创业讲求朴素和勤奋。”
张建国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上世纪90年代初,那时候,七匹狼老板周少雄在福建开厂做起了小买卖,第一批互联网淘金者古永锵已经在国外念书,而张建国走的是另一条路径——下海。他本来在兰州当大学老师,可是对南方的特区充满向往,想要去闯,事实上,那时候很多人为此南下,也包括了很多第一批华为人。
也许所谓“华为个性”中还有果断,据张建国回忆,在90年代,在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“人力资源管理”这个名词的时候,任正非就敢拍板,花2000万请咨询公司来给华为做薪酬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,这一系统后来保障着华为发展为超过2万人的巨大企业。
这种果断的特质,也影响到张建国的管理风格,他刚到中华英才网的时候,曾经主导公司高层的迅速更替,“您不觉得自己太狠吗?”记者问,“员工可以理解,在公司成长的关键时期,我们需要效率。”很快,张建国换上了更适合的人,公司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也迅速上升,这证明了他的策略是正确的。
不过,在“硬朗”的华为做派之外,张建国也愿意给自己的管理风格添加更多自己的东西,比如更多的温情。因此他开始推广亲情文化,“以结果为导向当然重要,可是对80后的年轻人,我们原来的那套管理办法也需要反思。”张建国说。 晨报记者 张黎明
专家点评
北师大心理学教授、博导 陈会昌
注重未来
个性鲜明
商界周刊:陈教授,张先生的个案问卷显示出的特质是什么?
陈教授:张先生的个案调查与以往的问卷相比,最明显的特征是爱憎分明,独立性较强。他在20个选项中选择了6个(1),表明与自己很不相符,这点表明他是个是非界限很严格的人,这样的性格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很果断,也比较强势;在他的高分选择中非常强调的也是对自我直觉的相信,第15题他的选择为(4),在重大问题的抉择时比较自信,对未来设想与构建比较多,他给青年人的经验是发现市场,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,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,做自己能力所长的事情。对第16题至20题的选项中逻辑关系很严密,也显示出他一旦选择后不留余地的性格。
[ 作者:零度网络科技 类别:互联网新闻 ]